陜西新能源裝機擴容、發電增量——綠電“點亮”千萬家
8月中旬,高溫天氣還在持續。渭南經開區九鼎新材渭南風電基地年產400套大兆瓦級(100米以上)風電葉片生產線上,技術工人分工協作,按計劃進行殼體鋪層、腹板組裝、主梁鋪層等作業。室外熱浪翻滾,室內大家干得熱火朝天。
該項目在陜西投資建設,是基于新能源電力發展的廣闊前景。
“雙碳”目標提出后,我國堅持先立后破、通盤謀劃,大力推進能源結構綠色低碳轉型,構建以新能源電力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,端穩端牢“能源飯碗”。
(資料圖片)
新能源電力從“補充電源”加速向“主力電源”躍進。
陜西作為國家重要綜合能源基地,風光資源優勢不斷得到釋放。全省新能源電力裝機倍速增長,僅2024年,陜西新能源電力裝機與“十三五”新增裝機持平,成為全省新增電源裝機的絕對主力。
8月18日,風機葉片的“消費大戶”——陜北,已有絲絲涼意。這片廣袤的土地上,坐落著定(邊)靖(邊)橫(山)、吳(起)志(丹)安(塞)千萬千瓦級風光基地,榆陽、神木千萬千瓦級光伏基地,布局建設有陜北—安徽、陜北—湖北等外送通道配套新能源電源點。
在定邊縣的陜西建工新能源(定邊)風機設備制造有限公司制造車間,一條西北最長的智能化塔筒生產線正滿負荷運轉。“一套風機塔筒分為6節,作用就是支撐風力發電機的葉片和主機艙,使其能穩定運行。”該公司總經理陳會敏說。
作為陜西新能源裝機第一縣,定邊縣不僅能制造風機塔筒,還能制造風機葉片、主機,有廣闊的應用場景,形成了完整的風電裝備制造鏈,帶動縣域經濟躍升。
從定邊縣出發,沿高速公路北上,途經靖邊縣,一直到榆林市橫山區、榆陽區,沿途不時出現百米高的風力發電機。這些隨風旋轉的“風車”,每轉一圈就有電產生。縱橫交錯、跨越山河的電網再把這些電輸送至千家萬戶。
新能源發電量已成為我國電量增量主體。國網陜西省電力有限公司數據顯示,5月28日,陜西電網新能源發電量創歷史新高,占當日總用電量的43.8%。
“今年高溫天氣持續時間長,電力負荷創新高。我們電站的發電量大幅增長,全力保障電力供應。”榆陽區納林風電站總值長秦國坤說。該電站設計年發電量20060萬千瓦時,以1回110千伏線路匯入隆源(烏素)光伏330千伏升壓站。今夏,該電站通過智慧管理平臺反饋數據,實時監測風機葉片、光伏組件的狀態,實現多個項目風機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,減少棄風棄光量。
為應對今夏高溫,位于神木市的陜西水電200MWp協合光伏電站,采用“人工+無人機+紅外測溫”的立體巡檢模式,發電量實現了大幅增長。
“追”著太陽的光伏板,不僅把太陽能轉換成電能,滿足群眾生產生活用電需求,還為村集體、群眾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,把“陽光資源”變成了“陽光經濟”。
“‘千村光伏’項目能有效盤活土地資源,增加集體經濟收入。項目后期的維護、運營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務工渠道。”榆陽區牛家梁鎮副鎮長李遠說。
2024年,榆林實施“千村光伏”項目,選擇村集體經濟低于10萬元的薄弱村,采取“縣區統籌、分片建設、單村分紅”的模式,按照每村200千瓦的規模設計,投資約6億元在全市建設光伏電站近70座,加快綠色轉型的同時,推進鄉村全面振興。
在延安,千村萬戶“光伏+”項目正在火熱推進。寶塔區柳林鎮新窯村,許多村民家的屋頂已經裝上了太陽能光伏板。“480平方米的養殖場,頂上裝150塊光伏板,一年多賺6000元。”村民郭琥滿說。借著千村萬戶“光伏+”項目東風,郭琥滿在村里新建了養殖場,實現了“板上發電、板下養殖”。
用綠電“點亮”群眾的幸福生活,在秦嶺深處的佛坪縣,佛坪抽水蓄能項目正加速推進,進廠交通洞已實現全線精準貫通;大唐洋縣60MW光伏發電項目已經簽約,即將落地。在白河縣,光伏產業與生態建設相得益彰,光伏致富賬單讓群眾喜笑顏開……
時下的三秦大地,從北到南,新能源電力項目“遍地開花”,讓陜西的綠色底色更濃郁,也為陜西經濟發展增添了“進”的動力。